读的是商务印书馆黄宝生的版本,翻看了《大森林奥义书》的第一章,于我而言,很难耐着性子去通读琢磨这本书,导言部分已高度提炼,就此做一个整理。
印度上古时代也称吠陀时代。现存的吠陀文献包括。
吠陀本集#
出于对神祇的崇拜和祭祀需求
- 梨倶吠陀:颂神诗集
- 娑摩吠陀:颂神歌曲集祈
- 夜柔吠陀:祷诗文集
- 阿达婆吠陀:巫术诗文集
梵书#
梵书 (Brahmana) 这一名称的词源是“梵” (Brahman, 词根 brh
的意思是增长和发展)
解释吠陀颂诗的著作叫做“梵书”,分属四吠陀,现存十几种,为各种祭祀仪式制定规则
森林书#
梵书之后出现的是各种森林书和奥义书,这两类性质相近
森林书排在梵书之后,奥义书又排在森林书之后,因此,这两类著作,尤其是奥义书,又被称为“吠檀多” (Vedanta),即“吠陀的终结”。虽然排在梵书之后,但它们的主题思想并不是梵书的继续或总结,而是展现对于祭祀和人生的另一种思路。
森林书 (Aranyaka) 这一名称的词源是“森林” (aranya)。这类著作是在远离城镇和乡村的森林里秘密传授的,它们主要不是制定祭祀的实施规则,而是探讨祭祀的神秘意义。这些森林书的作者隐居森林,不仅摒弃世俗生活方式,也摒弃世俗祭祀方式。他们强调内在的或精神的祭祀,以区别于外在的或形式的祭祀。这样,森林书标志着由梵书的“祭祀之路”转向奥义书的“知识之路”
奥义书#
奥义书 (Upanis ad) 这一名称的原义是“坐在某人身旁”,蕴含“秘传”的意思,留传于世的奥义书很多,不过很多与吠陀文献无关,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奥义书,一般公认属于吠陀时代的奥义书只有十三种。
- 大森林奥义书
- 歌者奥义书
- 泰帝利耶奥义书
- 爱多雷耶奥义书
- 憍尸多基奥义书
- 由谁奥义书
- 伽陀奥义书
- 自在奥义书
- 白骡奥义书
- 剃发奥义书
- 疑问奥义书
- 蛙氏奥义书
- 弥勒奥义书
奥义书的内容是驳杂的。但它们的核心内容是探讨世界的终极原因和人的本质。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是梵 (Brahman)
和 自我 (Atman)
。
导言摘录#
在奥义书中,“自我”一词常常用作“梵”的同义词,也就是说,梵是宇宙的自我、本原或本质。而“自我”一次既指称宇宙自我,也指称人的个体自我,即人的本质或灵魂。梵是宇宙的本原,自然也是人的个体自我的本原。正如《歌者奥义书》中所说:“这是我内心的自我,它是梵。”
在奥义书中的创世说中,世界最初的唯一存在是自我,由自我创造出世界万物。这个“自我”也就是梵
按照奥义书的种种描述,梵创造一切,存在于一切中,又超越一切。
奥义书中对梵的探讨始终与对人的个体自我的探讨紧密结合。《泰帝利耶奥义书》将人的个体自我分为五个层次:食物构成的自我、气息构成的自我、思想构成的自我、知识构成的自我和欢喜构成的自我。前两者是生理的自我,后三者是精神的自我。而其中欢喜构成的自我意味对梵的认知和与梵合一。正因为如此,任何人“如果知道梵的欢喜,他就无所畏惧”
蛙氏奥义书将自我的精神意识分成四种状态:觉醒状态、梦中状态、熟睡状态和第四状态。觉醒状态“认知外在”,梦中状态“认知内在”,熟睡状态“智慧密集”,而第四状态超越这三种状态,既非“认知”也非“不认知”,达到与梵同一(“不二”)。
奥义书对于梵和自我以及宇宙和人的探讨,其最终结论可以表述为“宇宙即梵,梵即自我”。
奥义书将梵和自我视为最高知识。知道了梵和自我,也就知道了一切。认识到梵我同一,也就获得了解脱。
《剃发奥义书》中说:“下知是梨倶吠陀、夜柔吠陀、娑摩吠陀、阿达婆吠陀、语音学,礼仪学、语法学、词源学、诗律学和天文学。然后是上知。依靠它,认识不灭者”。也就是将“四吠陀”和“六吠陀支”都归入“下知”,“上知”则是对梵的认知
奥义书超越吠陀经典,突破梵书的祭祀主义樊篱
他指出:“‘人确实是由欲构成。’。按照欲望,形成意愿。按照意愿,从事行动。按照行动,获得业果。”
奥义书中产生的这种业报、轮回和解脱观念,不仅为婆罗门所接受,也为后来的佛教和耆那教所接受,而成为印度古代宗教思想的重要基石。但佛教并不认同奥义书中提出的“梵”和“自我”,因而佛教的解脱 (moksa) 之道不是达到“梵我同一”,而是达到“涅槃” (nirvana)
“瑜伽” (Yoga) 一词的原义是“联系”或“驾驭”,引申为修炼身心的方法。《伽陀奥义书》将那吉盖多从死神那里获得的奥义知识称为“完整的瑜伽法”
《弥勒奥义书》中也将瑜伽作为与梵合一的方法加以描述,并将瑜伽分为六支:“调息、制感、沉思、专注、思辩和入定。”